LOL选手转型教练需要学习哪些东西?

LOL选手转型教练需要学习哪些东西?


  

LOL选手转型教练需要学习哪些东西?

  2025年《英雄联盟》季中冠军赛将在本周开战,而太平洋赛区LCP一号种子CFO的主教练Chawy,在近日接受了电竞记者Method的专访。这篇采访真的写得很有深度和广度,从教练角度去讲述电竞从业者的故事,所以Sara决定和大家分享一下。Chawy是一个我刚刚了解电竞赛事时就听到的名字,他最初是选手出道,又当过几年的解说,现在则是变成了教练。

  现年33岁的Chawy是新加坡人,在2010年就代表新加坡参加了WCG世界赛的《英雄联盟》项目,但由于服役的缘故,他在2012年才真正地作为职业选手出道。但他所在的SGS在资格赛最后一轮输给了越南的SAJ,未能晋级到S2全球总决赛。2014年,Chawy离开新加坡来到中国台湾,加入了S2世界冠军TPA,但当时FW和AHQ更强,他始终未能打进国际赛事。

  直到2016年,Chawy加入了AHQ与西门夜说进行中路轮换,他才有机会参加了S6和S7全球总决赛。2018年转会到HKA后没有打出成绩,Chawy就选择退役转型教练,并且2019年带领队伍打进了全球总决赛,从入围赛晋级到正赛阶段。然而,由于前东家AHQ当时忘记帮助他申请工作签证,Chawy禁止入境台湾三年,他被迫离开LMS赛区,先后效力于巴西FKL和北美TSM。

  2023年5月,Chawy离开TSM后回到台湾,担任PCS联赛的解说,直到2024年12月,他才选择加入CFO担任主教练。在他的带领下,CFO击败了老对手TLN,连续两次夺得联赛冠军,队伍在全球先锋赛中也有亮眼发挥。

  我们总说比赛的关键在于选手的表现,但如果你在队伍里待久一点、时间拉长一点,你会发现,胜负的分界往往不在击杀的那一刻,而是在某一个讨论、某一个选择、某一个“我相信你可以”的瞬间。Chawy在不同的身份之间,他始终做着一件事:推动队伍向前。放下解说的评判,转而成为提问者,他总能问对问题、在该介入时出现。这场对话关于一名选手如何成为教练,也关于一名教练如何看待每一位选手。

  Q:你经历过选手、教练、解说,现在又回到教练这个位置。经过几次角色转换,再看待教练这个身份,你的理解有改变吗?有什么不同的感受?

  A:我觉得当选手时,对教练会有很多直观感受,因为那时你是被带的人。你会很在意教练的做法,比如这个教练你不喜欢他的方式,或者你很喜欢他的某些方法;有些教练确实能帮到你,但有些人只是看起来很忙,实际上没什么帮助,这些选手都能感觉出来。我当了很久选手,遇到过各种教练。时间长了,就会开始分辨哪些做法是好的,哪些会让选手不信任你。我从他们身上观察学习,如果有一天我当教练,有什么该做,什么不该做。

  后来去做解说,一开始只是打发时间,当时我在找队伍,但不想随便加入。我想,如果要继续留在电竞圈,就得认真找一支“真想赢”的队伍,而不是只为薪水。因为你的履历一摊开,就能看出你有没有用心。解说这段经历对我帮助很大。做解说要看很多比赛、不同赛区、不同队伍。教练时会更专注自己的队伍,没时间研究其他赛区的细节。但解说时间相对自由,可以做很多功课,比如分析队伍的对线问题、队内沟通,慢慢就能抓住每支队伍的特质和问题。

  这些观察后来真的帮了我很多。比如我解说过CFO的比赛,就能知道他们当时的问题;解说过PSG,也能看出他们的瓶颈。回到教练岗位后,这些判断能更快用在自己队伍上。如何避免别人犯过的错,如何拉选手一把,我会更有方向。所以我觉得,这些角色转换,反而让我现在当教练时有了更多视角、更多细节。

  Q:你提到在做解说时,会针对比赛内容提出看法,因为对那些队伍比较了解。现在回到教练角色,也成了被评论的一方,当你听到解说说出与你实际想法不一样的观点时,你会怎么看待这些声音?

  A:我当时是用自己的专业角度分析,试着解释一支队伍为什么做出某个选择,或者这个选择有没有改进空间。有时我确实会觉得:“这BP看起来很差,估计会输吧。”结果比赛也确实输了,观众就会开始讨论:“这选人太烂了,为什么这样选?”所以我会去问一些职业选手或朋友:“这个选法现在是主流吗?还是我们落后版本了?”我会反思是我解说时理解错了,还是这支队伍准备不足。

  正如你说的,队伍内部可能有自己的理由,比如这套阵容在训练赛效果很好,或者选手对这个组合很有信心。但结果会说话,如果输了,就说明中间一定有问题。我现在当教练,也会面临同样情况。比如我们CFO,有时候BP被质疑,说不合理、不好。但我们赢了,队内就知道这是有逻辑、有准备的,是深思熟虑后的决定。

  不过比赛很现实也很残酷,赢了,大家会说你是对的;输了,不管你多有想法,还是会被认为错了。我们在第二赛段会测试一些新BP,有些我们自己很喜欢,但如果测试结果是输,我们还是会回头检讨,看这套阵容是否不够成熟。有时候也会看到主播做复盘,说:“这组合我不喜欢。”但对我们来说,这是经过完整讨论和实战测试的内容。外界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我们的出发点,但他们有他们的角色,我们也有我们的工作。

  我觉得这种事得接受。即使我们觉得解说讲得不对,但只要输了,我们还是得反省。也许外人确实看得比我们清楚,这不是不可能。我一直提醒自己:别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。如果你只相信自己的专业、只相信自己看到的,一旦出问题,你就会卡住,走不出去。听不进别人的声音,最后只会让自己退步。

  Q:你会观察那些见解不一定相同、但可能有讨论价值的主播?会主动从中挑选一些观点回来交流或反思吗?

  A:其实我会自己回去看我们的比赛,也会看看外界的评论、主播的复盘说了什么。如果某场比赛被讨论得多,我会带回队内讨论。我会问选手:“你们觉得这场BP真有那么差吗?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?”这时候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,而是整个团队一起想。如果讨论后我们仍认为当初的选择是对的,就继续相信自己的方向;但如果大家都觉得“某处确实可以改”,那说明这个评论有价值,对我们有帮助。

  我觉得重点不是反驳外界评论,而是要懂得利用这些声音。把问题带回队内,交给选手讨论,这才是沟通。作为教练,我的责任不是每件事都教,而是问对问题。因为真正上场的是选手,不是我。他们是最了解当前版本的人。我的角色是观察、提问,把可能的方向抛出来,让他们思考和成长。如果教练什么都自己定,告诉选手“照做就行”,效果很有限。选手如果只是执行而不理解,场上也打不出我要的东西。所以我们的日常一直在讨论、问问题。

  A:我觉得Junjia和Kaiwing都很投入,尤其是Junjia,他的程度有点夸张。带他后我才发现,他是真的很爱这个游戏。他花最多时间练习,也花最多时间看比赛,不是因为压力或强迫,而是单纯想变强,想让整个团队更好。大家都知道,“有Junjia就有冠军”这话外面常听到,但他完全没有“我最强”的想法。他不是以自己为中心,而是想帮助全队一起进步。

  Kaiwing则不是特别爱打排位、一直练习的选手。他更喜欢观察比赛,分析对手的打法和决策。他会看大量比赛,然后我们会讨论BP方式与其他队伍的差异。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彼此理解的路线不同,就会延伸出更多讨论,调整自己的方向。我和他们俩常针对这类问题深入交流。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对比赛,也愿意花时间研究。

  另外还有Driver,他对自己的路线研究很深入。我之前很多采访提到过,我很喜欢欧美那边的打法,不太会单纯模仿中韩。中韩选手基础太强,有时候给什么阵容他们都能打好,但我们不一定行。所以我更偏向欧美那种“靠BP和战术设计弥补操作差距”的风格。

  Driver也挺认同这一点,他很喜欢欧洲一个叫Baus的选手,Caedrel战队下的一位怪才选手。Baus的打法多变、很怪,比如选奇怪英雄、越线压人、线上乱打,甚至有“你死了还赚”的风格。Driver和我从他身上学了很多。因为这种打法在亚洲赛区不常见,很多队伍遇到Driver会很不适应,因为他们平时没见过这种风格。

  A:我觉得Rest有点太听话了。Driver今年我带他后,越来越有自信。他会给队伍很多正确的call,很多观念也很清晰。比如有时候他觉得这波不能打,他会直接说“不能打就不打”。如果队友想和他换线,但他觉得这换线不行,他也会直说:“这波我不能换”。

  但Rest真的很听话,你叫他去死他就去死,叫他换线他就换。他很相信队友,基本上你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,也不想因为自己做错让队友难堪。但换个角度说,有时候他太信任队友了,信任到不会说出自己的想法。比如他可能知道换线会崩,但他不会说。他会觉得“我不要搞乱队友的call”,就跟着走,结果就导致他在场上的表现有点束手束脚。

  A:我觉得这就是Rest的一个缺点,所以这几个月我一直在帮他调整,想把这状况改掉。他的操作和游戏理解其实很好,但在队伍里的表现太被动。他现在不是过去在JT当大哥的Rest,不再是“我说了算”的状态。现在变成“你们说了算”,他会把主导权让出去。我就在想办法慢慢把他找回来,让他知道:他的声音很重要,他的判断在队伍里也有价值。不是队友说什么就照做。

  因为像我们在讨论换线时,下路会看Rest。下路可能觉得“这波换线时机很好”,但那不一定是上路的最佳时机。如果是Driver,他会直接说:“不行,这波再吃一波兵再换。”他会反馈、会讲自己的判断。但Rest比较少给这种回应,他会选择跟着走。所以我觉得这是Rest现在可以进步的地方,他自己也开始尝试调整。

  A:有进步,我会一直提醒或念他:“你现在在干嘛?”或者训练赛时我会问:“你今天训练赛的目标是什么?”就是让他自己有个方向,知道要朝哪进步。因为我自己当过选手,我知道有时候选手打训练赛会进入“自动驾驶”模式,人在线上,但脑子没在动,只是不断打,没真的思考,这样其实不会进步。

  所以作为教练,有时候要帮他们设小目标。比如:“你今天训练赛要注意哪个环节?”、“你需要多跟队友沟通什么?”或者“你最近团战表现较弱,今天就专注团战处理。”给他一个明确目标,进步的方向才会更清晰。

  A:我觉得各有优劣,像LPL现在的训练量真的很硬,据我所知,AL或一些LPL顶尖队伍,他们的训练赛是下午2点、7点、10点,甚至之后还继续打。这种风格有优点,打得越多,接触对手的套路就越多,能学到的东西也更多,视野更开阔。但我也觉得很累、很疲劳,长期下来不一定是好事。

  像欧美那边,他们比较极端,每天12点到5点准时下班。他们也不太打排位赛,只打五场训练赛。只要这五场内容有效率,其实就够了。但这模式的缺点是,如果这五场没学到东西、节奏又很快结束,那天就等于白练,什么也没吸收。

  不过欧美队伍有个明显优势,就是心态都挺好。因为训练赛时间短,相处时间少,摩擦也少。你也知道,选手相处时间越长,越容易有摩擦,如果没处理好,整支队伍就容易出问题。所以我觉得最理想是找到平衡。我们现在是这样,需要多练时就多一点,气氛不好或状态疲惫时就收一点。我会抓节奏,观察队伍状态和氛围,再做调整。

  A:我主要观察选手状态,因为我们住在一起,相处时间长。我会先看训练赛情况,比如训练赛中有没有吵架,如果有,我第一件事是解决问题。但如果情绪问题还在、气氛没好转,我不会逼他们继续练。因为那种状态下,选手不想讲话,也没法专注沟通,硬逼着打其实没效果。当然,这种做法有好有坏。

  说实话,每支拿世界冠军的队伍都练得很拼命,我们离那个标准还有距离。不只是实力,包括队伍整合度、处理压力的方式都还没到那个层次。但话再说回来,我也不觉得一定要模仿冠军队伍的方式。我们实力本来就没那么强,所以得走自己的路。像欧洲,每次都说他们心态好、打法活,也常打到四强、二强,但就是没拿冠军。反过来,那些夺冠队伍通常拼得很极端,选手在采访中也会透露出抱怨,过程其实很辛苦。

  所以我会尽量平衡,我们不想让选手打一季、拿好成绩后就对游戏彻底厌倦,那对他们未来不好。我宁愿我们是那种能一直打下去、每年成绩都不错,选手打得开心、爱这个游戏的队伍。即使没世界冠军,至少人还在,有热情,这对每个人来说更长久、更健康。

  A: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经验。像我们在全球先锋赛表现好,主要因为我们对版本理解比其他队快很多。这是我自己的优势,当时全球先锋赛前几个大赛区冠军,几乎都靠版本理解优势,换线是胜利关键。结果全球先锋赛那个版本变成“对线版本”。我一看到补丁说明就意识到影响很大,马上跟选手说:“我们拿了冠军,但接下来国际赛是对线版本,必须开始准备。”

  然后我开始讲核心观念,毕竟我玩LOL快十五年,很清楚对线怎么打、节奏怎么抓。所以我会尽快把选手的理解拉过来,让他们的观念适应新版本节奏。虽然这赛季拳头游戏又砍了换线版本,但我们还是拿了冠军。我印象最深的是,我当时跟HongQ和上路选手说:“现在没换线了,怎么让BP赢?”

  我说:“你们中上两路要能互换,这样才能灵活处理。中路要能玩上路角色,反过来也一样。即使BP没完美,只要能互换位置,就能弥补劣势。”这其实是像GRF、HLE这种有Chovy的队伍常做的事。Chovy很多时候就是这样,要么拿雷克顿中路,要么直接上路打,然后上路选手补中路。

  所以我会尽早跟选手说:“Meta会这样改,你们要练什么、准备什么组合,甚至心理准备都要有。”我觉得这就是教练该做的事。我们在这方面做得不错,才能更快适应版本、跟上Meta,甚至领先一点。

  Q:像你提到的跟随Meta部分,在强势版本角色与选手个人擅长的角色之间,怎么取舍或安排?

  A:我觉得要看当下的BP。如果选角时发现上路没什么好选,或需要某人先手拿角色,我们会倾向选Meta角色稳住上路。但如果前面已经选到很强的角色,比如抢到阿兹尔,而且HongQ用得很好,那我就不一定在上路也选强势英雄,这时我会让上路选偏坦克型角色。

  像Driver,他能玩稳定的坦克,搭配后排像希维尔这样的大输出,阵容就很完整了。所以整体来说,看BP情况调整,没固定公式。看对面怎么Ban,我们先拿了什么,再决定怎么分配强度、谁打主体、谁打功能。

  A:我觉得这两者应该是一致的。因为我带这些选手,首要重点是“信任”。他们很信任我,我也信任他们。所以BP时,我们的想法基本同步。可能外界觉得我们有时候BP不好,但对我们来说,我们很有信心,甚至会有“这BP太强了,这把赢了”的感觉。那种气氛让我们很放松,但有时候放松过头,就会膨胀送回去(笑)。

  选手自己也会说:“我们输,很多时候是因为膨胀,太舒服了。”所以我认为,好的BP就应该让选手打得舒服,两者不矛盾。像有时候评论说:“别再给HongQ玩功能角色了,他不适合。”但这忽略了一个重点,如果只让一个选手一直玩同类型角色,队伍迟早会被对手研究透、超越。

  我们试过很多不同东西。以我们团队的无畏征召观念,一个人不能只会一种打法。如果HongQ现在对某些角色不熟,我也会让他选。因为对我来说,眼前胜败不是最重要的,他需要在实战里练习,在比赛中累积经验和自信。如果只让他打Carry角色、不碰其他角色,未来我们肯定会输。我们看的是长期成长,不是当下胜率。

  A:我真的很喜欢无畏征召。对教练来说,无畏征召让我们的参与感更强。以前的BP模式是提前几天甚至一周准备好,比赛当天照着操作,过程有点无聊。但无畏征召不同,它变成“即时判断”的挑战。你没法只靠准备十套阵容直接套用,因为不知道对手会Ban什么、拿什么。

  我们平时会猜对手策略,虽然有时候猜得准,但如果对方突然改变,BP当下的反应就很重要。像我自己,BP时会直接跟选手说我想先选中野及原因,选手会回应他们的想法,我们会讨论。我不会直接下命令:“我说选这个就选这个。”我会给方向,让他们参与决策。我觉得BP是一种互相,这对我很重要。

  Q:能分享一下BO5系列赛中,局与局之间的BP准备怎么运作吗?像你说的,第一局通常提前一两天排好,但从第二局开始,考虑到选手上厕所、换人等,实际讨论时间只有五到七分钟,这过程你怎么安排?

  A:第一局BP完回来,我先关注我们前期表现。比如前期战术执行得如何、有没有做到我安排的,像眼位、一级站位这些。快速确认后,比赛节奏会进入较缓的阶段,我的注意力就转到下一局BP。这时候我会列出还能用的角色,分析哪些角色变强、哪些OP角色被拿掉、哪些会因此冒出来。所以BP时间虽短,但一边看比赛一边构思,能把时间用得很有效。

  我通常在基地爆炸前就开始想下一场BP。选手下来后,我第一时间让他们去上厕所,因为我们通常第一局会赢,得等对方选边,我就说:“你们先去厕所,等他们选边完再回来讲。”这也是为什么转播常拍不到我们在讨论,因为我们都不在(笑)。回来后我会给几个方案。我觉得BP的关键之一是“灵活”。因为你认为最好的BP,不一定是选手最舒服的,所以我会给两到三个方案。

  比如我会说:“我们可以抢中野,这是版本强势区。”因为中野拿了,对面可能没东西选,我会把这些可能性列给选手听。我也会问:“如果你是对手,你会给我们什么角色?”让选手站在对面角度思考。这样他们会动脑,而不是被动执行。我觉得价值在于问对问题,只要问对,就能带出正确判断,也能让选手在压力下更有方向。

  确定走哪套后,进入最后准备。最麻烦的是如果对面完全变阵,比如突然Ban掉我们没预期的角色,甚至乱Ban开大招,这时教练的角色很重要。我会马上判断,可能说:“这我们改Ban谁,为什么。”在20秒内把信息讲给选手。这就是教练的价值。

  A:这种情况挺常见。我通常先说:“我们剩中野,我想走什么方向。”如果有选手突然提出选角,比如卡蜜尔,且这角色符合阵容需求,我会直接说OK,因为我知道这选角在BP里合理。只要不送头,我们就会赢。

  但也有被我拒绝的时候。通常是休息时,选手提出:“要不要玩这个?”但那选项没练过、或跟整体BP不搭,我会解释:“为什么我想这样选、为什么这个更好、为什么你提的比较危险。”但如果在BP的30秒内,很难拒绝选手,我也不喜欢在那时否定他们。因为如果你强硬拒绝,逼他选没信心的角色,他上场不会有“赢的画面”。他脑子会空白,不知道怎么打。

  A:我觉得以前的教练和现在真的差很多。以前很多教练要么没当过选手,要么当过但没成绩,后来才转教练。像“当选手有成绩、因年龄或其他原因退役转教练”的,真的很少。所以以前常遇到教练在BP时说“我们练这个、选这个”,但选手根本不喜欢,练得也不舒服,讲白了有点烦。不过这也是当过选手的好处之一,你被不同类型教练带过,就知道什么是不喜欢的、什么会影响选手状态。

  Q:你也提到早期教练可能不是选手出身,选角可能照抄其他赛区,但不一定适合。你觉得选手出身和非选手出身的教练有什么差别?未来会不会只剩选手出身的教练?

  A:我觉得这是时代变化。现在不同了,无畏征召改变了一切。你不能靠“照抄”面对比赛,因为只能抄到第一场,对面一改你就接不下去。所以现在当教练要对LOL有深度理解,甚至得是“在高强度对战里活过的选手”,才知道Meta为何变、怎么练才有效。没经历那强度,就没法带选手突破。像LCK的Bengi、Score现在都回来当教练,这些都是站过顶点的选手,教练标准越来越高。我觉得这是自然趋势,也反映这游戏越来越难、越来越深。

  Q:有没有什么是你当选手时完全不理解教练的行为或话,但现在当教练后才慢慢懂的?

  A:真的超多。我当选手时总觉得自己很累,看到教练就觉得他们应该没我们累吧?结果2019年我第一次当HKA教练,才发现累得超乎想象,而且是完全不同的累。选手是动手、动身体练;教练是脑子不停转,压力也大,尤其是主教练。你要安排训练、观察选手、设计方法确保大家进步,如果选手没进步、队伍成绩不好,说实话教练得负责。

  而且大家放假休息时,教练还在准备:“下周比赛怎么打?”、“我们缺哪块?”、“选手个人进度到哪了?”所以教练其实没真正休假。我当选手时觉得“退役应该轻松点吧”,现在才发现根本不轻松,甚至有点后悔退役(笑)。

  A:会啊,肯定会怀念。我记得还在打时,应该是全球最老的选手之一,27、28岁,已经算“超龄”了。那时大家22、23岁没成绩就退役,但我还在撑。现在情况完全不同,甚至有30岁还在打的选手!

  Q:大概2015到2020年,不管LPL还是其他赛区,普遍认为超过20岁没成绩,队伍就不会留你,觉得你太老。但现在这观念完全变了。

  A:真的,现在完全不同。以前有段时间17、18岁的年轻选手太猛,你20多岁反应慢一点,队伍就觉得你“老了”。但后来LOL版本设计变了,游戏观念更重要。像Faker,他影响很大,证明只要游戏理解够好,即使年纪大、操作没以前快,依然能赢年轻人。

  还有个关键是以前LOL设计很严苛,开局血量才四五百,一失误被打就输线。现在基本多两百,小失误不至于立刻被惩罚。以前17、18岁年轻人反应快、操作猛,你只能被淘汰。现在版本变了,某种程度上让“老选手”更有机会站稳。可惜我早了点,如果晚一年退,搞不好还能多打一年(笑)。

  A:因为我当过选手又当教练,现在回头看更理解选手处境,也更知道怎么带队。如果带当年的自己,我会说两件事。第一,别太早说要退役。我当时因担心操作跟不上才考虑退役。但后来经验证明,你不需要什么都跟得上,只要那季是最强的、能打出成绩、能出国比赛,就够了。

  当然,我退役也有原因。一方面我觉得当教练能帮更多忙,但也没想到教练薪水和选手差这么多。如果现实点、想多存钱,可能就继续当选手了。不过为了战队发展,我还是会做同样选择。如果现在带当时的我,我相信我会进步更多。因为训练可以更有效率,像多看比赛、通过讨论理解Meta,这些才真正有用。

  当年可惜的是没“训练模式”,只能靠排位硬打、实测。现在选手很幸福,有完整训练资源,有理解游戏的教练引导,差距很大。最后,我会对过去的自己说:“做你该做的事,别照那些只逼你打排位赛的教练要求过活。”我早就知道看比赛、建立观念远比刷场数重要,但那时环境没办法,不打排位赛会被罚钱,我们只能为生活忍。现在看,那种方式根本不是进步捷径,只是多走了弯路。

  A:老实说,我也不知道怎么回。但我觉得我现在成为这样的教练,就是因为我以前是那样的选手。没什么特别感慨,只是因为我吃过那些苦,不想让其他选手再吃一次。所以我会知道怎么带人,知道选手什么时候需要支持,什么时候需要推一把。我出道时遇到的SIM教练,他教我最重要的一件事:每位选手都需要不同对待。有些人要骂,讲好话没用;有些人不能骂,一骂就崩,真的打不了。

  A:对,就像这样。回到这问题,如果是选手时的我,遇到现在的“Chawy教练”,我大概不会特别回什么。因为我知道,他就是从那段选手经历走过来的,他是我想要的教练。选手的自己对上教练的自己,不是吵架,而是交流。而教练的工作,不只是安排训练、指派角色,更像在帮每个人找到舒适区。这不是最容易量化的成果,但或许是这条路走得更长的必要条件。

2025-06-27 02: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