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经是女性健康的“晴雨表”,当原本规律的月经突然“缺席”3个月以上(或不规律月经者超过6个月),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“求救信号”——继发性闭经。它并非独立疾病,而是多种潜在问题的外在表现,需要我们科学认识、及时关注。
正常月经的形成依赖于下丘脑 - 垂体 - 卵巢 - 子宫的“精密协作”,其中任何一环“罢工”,都可能导致闭经。根据临床数据,继发性闭经的病因分布如下:
卵巢性因素(40%):多囊卵巢综合征(PCOS)占30%,是育龄女性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,常伴随肥胖、多毛、痤疮;原发性卵巢功能不全(POI,即卵巢早衰)占10%,40岁前卵巢功能衰退,可能与遗传、自身免疫或放化疗有关。
下丘脑性因素(35%):功能性下丘脑性闭经最为常见,多由体重骤降(如低于理想体重10%)、过度运动(如运动员、芭蕾舞者)、长期压力或严重疾病引发,导致大脑“下令”减少性激素分泌。
垂体性因素(17%):高泌乳素血症占13%,常见于垂体泌乳素瘤,患者可能伴随溢液;此外,空蝶鞍综合征、席汉综合征等也可能影响垂体功能。
子宫性因素(7%):宫腔粘连(Asherman综合征)是主因,多由产后出血、刮宫等宫腔操作导致内膜损伤、瘢痕形成。
其他(1%):甲状腺功能异常、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、卵巢/肾上腺肿瘤等。
妊娠:这是继发性闭经最常见的原因!即使自称“安全期”同房或无性生活的女性,也需首先排除怀孕——早期妊娠可能伴随少量出血,易被误认为“月经”。
“减肥毁月经”:过度节食导致体脂率过低,身体进入“生存模式”,抑制排卵;研究显示,BMI正常的非运动员闭经者,往往严格限制脂肪摄入。
“运动狂”的代价:长跑、芭蕾、体操等运动者中,“女运动员三联征”(闭经、进食障碍、骨质疏松)尤为常见,能量消耗远超摄入时,月经易“罢工”。
压力“爆表”:长期情绪紧张、重大疾病(如心肌梗死、烧伤)会干扰下丘脑功能,导致激素分泌紊乱。
疾病“潜伏”: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,闭经风险升高;未经治疗的乳糜泻女性中,约40%存在月经紊乱。
药物与肿瘤:抗抑郁药、避孕药等可能影响泌乳素分泌;垂体瘤、颅咽管瘤等占位性病变会压迫正常组织,导致激素分泌异常。
“拼命减肥族”:体重骤降或BMI<18.5的女性,尤其是通过极端节食减肥者。
“职业运动员”:从事高强度、低体重要求运动(如竞走、花样滑冰)的女性,需警惕“运动性闭经”。
“长期高压者”:职场高压、学业负担重或经历重大生活变故的女性,月经周期易受情绪影响。
观察周期:记录末次月经时间,若超过3个月(或自身周期规律的3倍时长)未来潮,需重视。
伴随症状:是否有溢液、多毛、痤疮、潮热、头痛、体重骤变等,这些线索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。
第一步:排除妊娠:通过血或尿HCG检测,这是所有闭经评估的“首要任务”。
第二步:激素“侦探”:检测性激素(雌激素、孕激素、FSH、LH)、泌乳素、甲状腺功能(TSH、T3、T4),判断下丘脑 - 垂体 - 卵巢轴及甲状腺是否异常。
第三步:影像“扫雷”:若激素异常,可能需要盆腔超声(查看卵巢、子宫形态)、垂体MRI(排查肿瘤)等检查。
- 若为PCOS,需调整生活方式(减重、运动),配合短效避孕药或促排卵治疗。
功能性闭经的“生活处方”:恢复正常体重(每周增重0.5 - 1kg)、减少运动量(至中等强度)、心理疏导或抗焦虑治疗,多数患者可恢复月经。
保护生育力与骨骼:POI患者需补充雌激素预防骨质疏松,有生育需求者可借助辅助生殖技术;长期闭经者无论病因,均需关注骨密度。
健康体重是基石:避免过度减肥,维持BMI在18.5 - 24之间,体脂率不低于20%。
运动“量力而行”:运动员需监测能量摄入与月经周期,出现闭经及时调整训练计划。
管理压力“有招”:通过冥想、瑜伽、社交等方式释放情绪,避免长期处于应激状态。
警惕“医源性伤害”: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(如反复流产),放化疗前咨询医生保护卵巢功能。
当月经“失约”,不必恐慌,但绝不能忽视。及时就医、科学排查,才能让身体的“月经密码”重新回归规律。记住:月经的正常与否,本质是身体整体健康的镜子,善待它,就是善待自己的生命质量。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
2025-06-21 12: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