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在无锡融创雪世界的坡顶往下望,穿着亮粉色滑雪服的初中生们叽叽喳喳排着队。忽然想起十年前,想体验滑雪必须得打飞的去东北,现在嘛——你猜怎么着?旁边咖啡厅飘来的拿铁香混着冷空气,倒有种奇妙的混搭感。这大概就是中国冰雪经济最生动的写照:当北纬45度的雪花飘进江南的梅雨季,万亿级产业版图正在我们脚下悄然重构。
当滑雪场开出连锁店:南方人的冰雪奇遇记 得去年冬天在成都西岭雪山遇到位广东大叔,他操着浓重粤语腔跟教练较劲:教练啊,这个刹不住车算正常现象吗?后来才知道,这是他第三次来四川追雪。要我说,南方人对冰雪的狂热可能比北方人更甚——物以稀为贵嘛。现在连深圳都能找到室内滑雪馆,更别说重庆那个建在商场顶楼的冰雪乐园,周末带孩子玩雪的家长能排到电梯口。
政策暖风确实给力。去年国务院那份《激发冰雪经济活力》的文件刚出,江浙沪包邮区就冒出来七八个冰雪项目。就拿无锡那个1.75万平的室内滑雪场来说,开业头三个月接待了15万人次,你敢信?有次跟场地方闲聊,他们说最忙时候得限制入场,怕雪道变饺子锅。
冰雪装备的南北战争 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闲逛时,发现个有趣现象:雪具租赁店里,半数装备都贴着Made in Fujian的标签。福建晋江那些原本做运动鞋的厂子,现在转型做滑雪靴居然风生水起。听说去年双十一,某南方品牌的加热雪镜卖断货,客服接电话接到耳鸣。这背后是条隐秘的产业转移链。东北老工业基地有技术积淀,但南方民企的灵活打法更适应市场变化。举个实例:浙江某企业把石墨烯材料用在滑雪袜上,既能保暖又可机洗,刚推出就成网红单品。现在你去长白山滑雪,说不定租到的雪板就是东莞制造的。
四季不化的白色经济 谁说冰雪经济只能冬季狂欢?上个月去新疆阿勒泰考察,当地人在夏季搞起了冰川徒步。穿着短袖站在千年冰原上,那种时空错乱感绝了。更绝的是广东某温泉景区,他们把造雪机和冷雾系统结合,硬是在35℃高温里造出飘雪温泉,小红书上的打卡视频火到服务器宕机。这种创新可不只是噱头。张家口的冬奥场馆现在改造成夏季训练基地,专业队和爱好者都能来体验旱雪滑道。有次遇见个上海白领,她专门请年假来参加夏季滑雪集训,说是要反季节装逼,其实眼神里透着对速度的真爱。
南北CP的共生哲学 在吉林北大壶的缆车上,邻座是群杭州来的滑雪俱乐部成员。他们每年雪季在北方集训两个月,其他时间则辗转各地室内雪场。南方人学滑雪其实有优势,领队老陈叼着能量棒说,因为没有天然雪场依赖,反而更注重技术打磨。这话听着像自我安慰,但看看他们行云流水的回转动作,倒真有几分道理。这种互补性正在重塑产业格局。黑龙江的冰雪教练开始南下授课,浙江的装备厂商则在哈尔滨设体验中心。最妙的要数川西那些暖雪景区——白天滑雪晚上泡温泉,这种冰火两重天的体验,恐怕连瑞士人都要羡慕。
万亿赛道上的新玩家 偶然在崇礼雪具店听到段对话很有意思。两位投资人模样的中年人在货架前嘀咕:现在投冰雪项目就像二十年前投互联网,赌的是未来二十年的生活方式。这话虽然夸张,但看看各地政府的招商手册,冰雪产业确实占着C位。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:去年长三角新增的冰雪相关企业数量,首次超过东三省。不是说北方衰弱了,而是这个市场蛋糕正在指数级膨胀。就像成都融创雪世界那个能容纳千人的餐厅,工作日中午都坐满穿滑雪服吃饭的客人,这种场景放在五年前根本不敢想。
站在行业观察者的角度,冰雪经济这盘棋最妙的就是打破了地域魔咒。当新疆的阿勒泰和广东的深圳因为滑雪培训产生联结,当福建生产的雪板载着黑龙江少年冲向跳台,某种新的经济地理学正在形成。这或许就是中国式创新的魅力——总能把看似对立的事物,调和成充满张力的和谐图景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2025-07-08 15:43